首页 原油 > 正文

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发展壮大

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。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效能持续提高 公共服务扎实有力

5年来,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,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公共博物馆、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,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。截至今年6月,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,覆盖率超过95%,2237个县(市、区)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,2311个县(市、区)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。

基本文化权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让文化浸润各个角落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的深入推进,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的积极落实,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,多举并进密织起一道道文化服务网。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有关部门,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、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、流动文化车和流动图书车等工程,积极做好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工作。

厕所问题不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,更是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。近年来,旅游“厕所革命”深入推进,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《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(2015—2017)》和《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(2018—2020)》,各地在推进旅游“厕所革命”工作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。

各地积极鼓励引导建设特色文化设施,统筹建设城市书房、乡村戏台、农民文化小公园等,为民众打造更多公共文化休闲空间。如浙江初步形成了以场地设施为主体,流动设施、互联网设施为补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全省每万人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比2014年增加40.53%,达1559平方米。

服务成效显著 文化惠民精彩纷呈

近年来,随着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投放,公共文化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,为群众提供“菜单式”“预约式”公共文化服务。“国家—省—市—县”四级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建设,提高了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水平。通过拓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渠道,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向基层配送数字文化资源,发布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特色资源,让资源获取的便捷性提高。

群众在哪里,服务就在哪里。线上空间延伸正是公共服务“不打烊”的底气,面对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全国公共文化机构各出大招,积极服务民众: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线推出“云看展”“云直播”等云游览模式;上海图书馆适时呈上疫情防控新动态、免费电子书单、微讲座等系列资源合集……“云观展”“云学习”丰富了人们的居家生活。

群众文化活动是服务的重要载体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每年约有8万场以戏曲为主的演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传送开来,这是戏曲进乡村的“大菜”。群星奖作品全国巡演有口皆碑,活动将文化惠民贯穿全程,节目创作、演出团队主要来自基层文化馆(站),巡演足迹遍布祖国各地,服务范围覆盖社区、乡村、企业、院校、福利院,惠及农民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等;所有演出场次不仅全部免费开放,还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、国家公共文化云、国家数字文化网等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或展播。“春雨工程”——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、“大地情深”——国家艺术院团走基层等活动的开展,大大拓展了基层的文化视野。乡村春晚、广场舞展演、老年合唱节、少儿合唱节等群众文化活动,成为不少地区群众深刻的文化记忆。

机制不断创新 公共服务运行有序

提质增效始终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课题。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部着眼优化资源配置,推广各地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创新做法。

一场又一场采购大会拓宽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。今年,首届全国性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采购大会亮相,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,通过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支持和广泛发动,社会力量踊跃参与,包括喜马拉雅、果壳网等知名文化企业在内的2317家供应商报名参展。近年来,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,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、上海市、广东省东莞市等分别举办全国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,推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全产业链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,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。

通过“政府+社会力量”,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、文艺院团、高校等供应方与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、基层政府部门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、群团组织等需求方之间,搭建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桥梁纽带,构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供需高效对接机制。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系统就是提供产品展示、信息交流、产品交易的网上平台。

效能提高、服务高效、机制创新,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。奔小康的路上,文化底色更亮眼。

标签: 文化和旅游

精彩推送